江门市成人高考专科题目2023已更新(实时/头条)

原创 猹猹狸 果壳

本文涉及《黑暗荣耀》大量剧透!

本文涉及《黑暗荣耀》大量剧透!

本文涉及《黑暗荣耀》大量剧透!

韩剧《黑暗荣耀》在上周迎来了第二季的大结局,女主文东恩成功复仇,在她的精心布局下,当年霸凌她的人死的死、伤的伤、蹲大牢的蹲大牢,可谓是大快人心。

当年文东恩被霸凌者用卷发棒烫伤全身,学校却庇护霸凌者,逼她退学,母亲也卷走和解金离开,留她孤身一人 | 《黑暗荣耀》剧照

很多人对于这部剧的评价是高开高走,甚至反派们都很“配合”,一恶到底,让主角复仇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不必走上原谅、宽恕的窠臼,让观众能单纯地享受复仇的快感。

而现实生活中的复仇,远没有这么单纯。

复仇不是简单的惩罚

心理学上,“复仇”指为了回应自己被某人/某群体伤害的感觉,而伤害此人/此群体的行为。

复仇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其为对不尊重的待遇的反应,二是它是适当和公平的,至少从复仇者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图源:giphy

所以,复仇既不是无端的攻击,也不是单纯的怨恨。它甚至有别于惩罚:惩罚的动机是希望违规者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而复仇的动机是渴望看到违规者遭受痛苦。

法律体系的基石是惩罚,也就是对犯罪者与潜在犯罪者的警示与训诫,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是一种“冷酷的理性”,并不提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

但对普通人来说,复仇之火一旦燃起,就很难被单纯的惩罚熄灭。

比如剧中男主角的杀父仇人3724,有着反社会人格的他毫无共情,不断写信给男主复述当年杀死男主父亲的细节来刺激他。

对他的复仇或许是第三季的主要内容 | 《黑暗荣耀》剧照

虽然表面上他受到了被投入监狱的惩罚,但这怎么能让人满意呢?编剧设置这样一个角色,或许就是想表明,哪怕有法律惩罚坏人,某些情况下人们依然有强烈的复仇动机。

你竟敢过得那么逍遥自在,这让我无法忍受

被害者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加害者的漠视,“我在痛苦中行走,你却在快乐中行走”。

现在,大多数省份的广播电视大学都改名为该省份抬头的开放大学,例如江西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浙江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等等,并没有实质性上的差别。八、国家开放大学报名需要的资料和报名流程。1、选择和确定报名专业2、提交报名材料。高起专的报名材料: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一寸蓝底电子版证件照、手机号码、邮箱、前置学历证明。

多年以后,霸凌者光鲜亮丽,对当年的行为毫无悔意,甚至说:“我给你动力让你咬紧牙去改变人生,这有错吗?” | 《黑暗荣耀》剧照

从本质上来说,复仇之所以能减轻受害者的痛苦,在于受害者恢复了与加害者的“平等”。

以校园霸凌为例,受害者不仅经受了诸如被殴打,被卷发棒烫伤等生理痛苦,更经历了强烈的心理痛苦:通过施加伤害的行为,加害者向他人传达出受害者不值得尊重的信号。

通过复仇,受害者则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并非对此无能为力,从而恢复他们的自我价值。尽管复仇不能消除伤害,但它可以恢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权力地位的平衡,这正是复仇者渴望复仇的原因。

对东恩来说,只有恢复平衡,才能重新开始 | 《黑暗荣耀》剧照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授Mario Gollwitzer还总结了两种复仇范式,一种是“对等痛苦”,另一种是“理解痛苦”。

采取“对等痛苦”方式复仇的受害者追求的是让加害者遭受同等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痛苦,以恢复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情感平衡。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自己的孩子被杀之后,也想要杀掉仇人的孩子,以让对方也感受到丧子之痛。

人们还会追求“理解痛苦”的复仇,即受害者需要传达一个信息,让加害者知道“你现在是在为你之前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对这些人来说,复仇是希望对方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罪犯不知道他或她为什么被惩罚,报复就不能令人满意。

以后成考生的学习过程将受到严格规范,对于在规定时间内还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考生来说,很大可能会被进行清退处理。对于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毕业答辩将成为一道无法绕开的门槛。往年会有些院校为提高自身毕业率将毕业论文以及答辩过程进行省略,只需通过相应科目便可拿到毕业证。

东恩对监狱中妍珍说的话就是上述两种理念的融合:我要让你知道因为自己过去的罪恶,承担了与我对等的痛苦 | 《黑暗荣耀》剧照

在Gollwitzer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故意让参与者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并允许参与者报复不公者,以及留下一张字条来传达自己的感受。

大部分参与者都提到了对不公者行为的不满和愤慨。随后,他们中一半的人收到了对方的歉意回复:“这对我来说太糟糕了,但也许这就是我对你如此刻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半人则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询问了参与者复仇之后的满意程度,结果发现收到回复字条的参与者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没有收到回复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当复仇者确认加害者已经明白了报复行为和之前加害行为之间的联系时,复仇才是“甜蜜”的,不被承认的报复并不会来带来愉快的感觉。

复仇,甜蜜的复仇?

想象大仇得报是最甜蜜的,这有生理基础:2004年一篇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文章就提供了复仇很“甜蜜”的生理证据。

研究人员先是邀请人来玩一种类似于投资的博弈游戏:参与者会被分到一些钱,可以自行决定分多少钱给合作者,然后这些钱会翻倍,而合作者可以自行选择返多少钱给参与者。

当参与者发现他的合作者背叛了他独吞了所有的钱时,研究人员给了参与者一个机会来报复伙伴,他们可以自行思考如何报复。

在思考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记录下了他们大脑的活动,发现在思考报复行为时,参与者大脑中的纹状体区域被激活了。

以往的神经学研究表明,纹状体是人类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当人们面对金钱奖励、名誉称赞、美食和音乐等正面反馈时,纹状体会被激活。因此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TEM-4)及以上;c.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25分及以上);d.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四级(PETS-4)及以上笔试(不含口试)。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同时颁发吗?答:通常先颁发毕业证书,再颁发学位证书。,当人们思考复仇时,大脑的活动和处理奖励是一样的,它确实会带给人正向的、愉悦的感受。

我们对复仇剧情的渴望,其实也是对复仇的想象

但这只是在脑海中想象,等到真开始计划复仇甚至成功复仇之后,人们的心态却会有所改变。

研究表明,复仇倾向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心理结果,包括低生活满意度、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减少复仇动机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积极的情绪和更少的心身症状。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Brad Bushman通过行为实验,让参与者们有机会惩罚那些实验过程中没有任何付出但蹭到了实验酬劳的人,参与者们可以扣除那些人的部分酬劳,并在10分钟之后报告他们的感受。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采取了报复措施的参与者感受反而更加糟糕,他们更生气,攻击性更强,对实验更不满意。Bushman因此得出结论,复仇是否能真的带来“甜蜜”是不确定的,但复仇的确会延长报复者不愉快的时间。

那些没有机会复仇而被迫继续前进,并专注于不同事情的人,他们反而能更早地从事情当中抽出身来。

就像东恩在剧中的表现一样:在准备复仇的过程中,她的心情很压抑、缺少真心笑容,甚至复仇成功后想要选择自杀。如果没有与男主、男主母亲、大嫂和房东大妈等人的彼此扶持,只有复仇的她的一生无疑会是灰暗、压抑而绝望的。

这不只是复仇成功的故事,更是互相救赎的故事 | 《黑暗荣耀》剧照

复仇是过去国家开放大学不需要参加考试,就可以入学的,报名即入学,没有形式上的约束。3、无地域性限制,全国皆可报名。国家开放大学没有省份和地域上的限制(港澳台除外),是可以异地报名的。4、学制短,毕业快。无论大专还是本科都是2.5年学制,两年半毕业的,形式灵活。5、全程线上学习。的结束,而人与人的温暖才能成为未来的开始。

复仇,有意义吗?

对法律来说,人对复仇的需要是制定各种惩罚的道德基础,但法律又不会允许个人主义的复仇存在,因为冤冤相报会严重损害社会的秩序与正义。

所以在当代社会中,复仇其实是个被抑制的话题,但还好有文艺作品,能够让我们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想象一种快意的复仇人生。

实际上,复仇的核心,是重建正义的秩序,让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美国心理学家对9·11事件的心理调查就发现,一个人在袭击发生前越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袭击发生后这个人经历的痛苦就越多,报复的欲望也越大。

既然人们有着这样的需求,那么复仇就会是故事的永恒母题,我们也将能看到一位又一位的文东恩,一位又一位的大嫂,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恶人面前爽快地说出:“你不用原谅我,希望你在冰冷的海水里,慢慢地腐烂。”

《黑暗荣耀》剧照

参考文献

[1]Knutson, B. (2004). Sweet revenge?. Science, 305(5688), 1246-1247.

[2]Gollwitzer, M., & Denzler, M. (2009). What makes revenge sweet: Seeing the offender suffer or delivering a mess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4), 840-844.

[3]Schumann, K., & Ross, M. (2010). The benefits,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行业从业者整体水平的提高,高学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硬件,无论应聘、考编、落户还是各种职称考试,学历都是先决条件!3、成人学历改革有利于保障同学的学习质量、改善之前行业的竞争乱象,但必然会对一部分想要高效、便捷取得学历的同学产生影响,未来学习成本将大幅增加。 costs, and paradox of reveng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4(12), 1193-1205.

[4]Gollwitzer, M., Meder, M., & Schmitt, M. (2011). What gives victims satisfaction when they seek reveng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3), 364-374.

[5]Gollwitzer, M., Skitka, L. J., Wisneski, D., Sj?str?m, A., Liberman, P., Nazir, S. J., & Bushman, B. J. (2014). Vicarious revenge and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5), 604-616.

[6]Bushman, B. J. (2002). Does venting anger feed or extinguish the flame? Catharsis, rumination, distraction, anger, and aggressive respond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6), 724-731.

[7]Exline, J. J., Baumeister, R. F., Bushman, B. J., Campbell, W. K., & Finkel, E. J. (2004). Too proud to let go: narcissistic entitlement as a barrier to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6), 894.

作者:猹猹狸

阅读原文


成考专升本高中 成人高考本科报考
返回列表
上一篇:潮州市成考学历网2023已更新(实时/资讯)
下一篇:返回列表